关于印发《202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3-25 16:38
    【字体:打印

    关于印发《202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的通知

    滁农办〔202214号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局属单位:

    《202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业经局党组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争先进位意识,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滁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3月4日   

    202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2022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市委七届二次全会、市“两会”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聚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对标对表、奋勇争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稳固提升农业产能

    1.稳定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达1245.5万亩,总产稳定在94.1亿斤以上、保持全省第3位。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发展优质专用粮840万亩。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开发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大豆、油料种植面积分别达48.7万亩、30万亩。健全“四情”监测网络,统筹推进小麦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统防统治,防控“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物种入侵,确保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2.稳定生猪生产。制定出台《滁州市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进畜禽绿色健康养殖,鼓励大型生猪养殖企业扩大规模,创建3个以上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全市规模养殖比重达82%、标准化比重达53%,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9.3万头以上、规模猪场(户)不低于530个;扎实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统筹做好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

    3.稳定水产生产。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加快渔业高质量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6万亩、累计超116万亩,保持全省第2位;新增2个鱼菜共生、水产工厂化养殖示范点,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9200亩,全市水产品产量达38.3万吨、增长3%。

    4.稳定蔬菜生产。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新增蔬菜标准园12个、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9200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以上,产量达134万吨、同比增长4%以上。推进“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区域协作,指导定远县完成供肥蔬菜基地建设,建立供宁绿色食品保供基地;落实省食用菌产业振兴行动,产量、产值分别达3.8万吨、4.8亿元,加快推进南谯、定远省级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建设,打造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集群。

    二、强化种子耕地保护

    5.加快种业发展。制定出台《滁州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00份,建设1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库,力争水稻、畜禽、水产良种率均进入全省前3位。加快“定远猪”“滁州鲫”“天长三黄鸡”“滁菊”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打造1个种业产业园。支持一批“滁字号”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具有自主产权新品种3个,小麦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发展到8.5万亩。开展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率超98%。

    6.加快农田建设。制定出台滁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支持高标准农田向农业“两区”和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倾斜,新建高标准农田70.5万亩、累计达682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万亩。深化“四个结合”探索,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5个以上,每个县市区至少在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布局1个;全市推行工程建设质量保险试点,不断提升建后管护服务水平。

    三、实施两强一增行动

    7.推进科技强农。实施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行动,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6.5%。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县、乡(镇)农技人员在编在岗率达92%。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推广定远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明光农业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等创新,间种、套种、轮作等耕地面积累计达12.5万亩。推进明光市、南谯区章广镇、天长市永丰镇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数字农业工厂6个,新增数字农业应用场景30个、累计达147个;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60亿元。

    8.推进机械强农。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等行动,全市农机制造年主营收入达50亿元。新建农机化示范大院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0个、育秧中心19个、粮食烘干中心20个;新建小麦水稻全程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2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2个;新增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200个;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150名、农机手2500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4.3%,创成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新增蔬菜、水果以及鲜活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80个。

    9.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等行动,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推进脱贫地区“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持续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强化人才支撑,培育高素质农民3200人、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200人。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左右。

    四、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10.做大全产业链。大力推进“一县一业”“一镇一特”全产业链创建,支持凤阳贡米、全椒稻虾等开展全产业链创建,统筹推进明光艾草、来安蔬菜、南谯食用菌、琅琊蔬果等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小龙虾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新培育生猪百亿级产业集群。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个。力争申报创建1-2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11.做强精深加工。聚焦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头部企业,每个县招引并落地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个。全市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年产值10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以上,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9.5%。新增2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全椒经开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创建50亿元园区,指导天长市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成全国样板;支持小岗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为打造“百亿小岗”提供支持。

    12.做靓特色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五年行动,引导开发一批品质高、品牌响的优质产品,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45个,培育2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重点支持小岗用好“小岗春光”产业基金,加强产业联盟建设,打造“小岗”区域公用品牌;指导全椒县创建1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

    13.做活美丽经济。聚力打造“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促进乡村振兴”典范,加强美丽乡村、农业产业、高标田建设、农村改革等项目在风景道及其辐射区的布局和落地,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全市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超40亿元。

    五、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14.推进秸秆畜禽粪污“两利用”。推进秸秆“五化”利用,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成熟、带动力强、经济效益高的秸秆利用项目落地投产,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其中产业化利用量占总量比例超45%。制定出台《滁州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年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建设,补齐生物天然气入网和销售、沼气和生物天然气增值税即征即退等相关政策短板,确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

    15.推进农药化肥“两减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深做实农药购买实名制、化肥施用定额制,确保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七连负”,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1.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统防统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覆盖率分别达90%、53%、47%。

    16.推进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两回收”。加强可降解地膜的应用,示范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总结推广明光“两回收”试点做法,全市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82%、75%。统筹推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17.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落实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开展生产经营主体入网行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实施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推动南谯、全椒和明光农产品质检机构通过“双认证”,全市农产品定量检测达2批次/千人,主要农产品风险例行监测合格率超99%。

    18.常态化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强化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建立退捕渔民动态跟踪、精准结对帮联工作机制;协调实施技能培训“暖心行动”,支持退捕渔民发展涉渔产业和纳入“护渔员”队伍;强化渔政执法能力建设,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落实暗访、督查、通报、约谈等制度;强化水生生物保护,构建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体系;全面完成高邮湖天长水域退捕工作。

    六、加快推进乡村建设

    19.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质量为先,新改建户厕优先入室、确保进院,全年完成农村改厕2.53万户,确保建一处、成一处,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加快推进后续管护机制建设,统筹做好水冲式厕所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巩固问题厕所整改成果。

    20.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支持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沿线乡镇、村率先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助力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总结推广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做法、新模式。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36个,提升改造美丽宜居自然村328个,支持民族村建设美丽乡村中心村。

    21.推进乡村有效治理。坚持“三治协同”,在9个全国、133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全面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鼓励其他地区推广运用。聚焦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农资和农产品制假售假、畜牧兽医、渔业渔政等重点行业领域,常态化机制化开展农村扫黑除恶。认真开展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争取用半年时间化解主要纠纷。

    七、持续深化农村改革

    22.加快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围绕6项具体试验内容,扎实开展改革系统集成,突出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职能整合优化,一体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探索创新,打造“滁州样板”。

    23.扎实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紧抓改革试点扩面提升,巩固基础性工作成果,加强系统集成,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所有权、落实资格权、放活使用权,建成全市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同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加强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形成一批改革制度性成果,打造宅改“滁州模式”,确保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4.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推进政经分离;开展村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清理整治,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统筹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工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力争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23%。

    25.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认真总结推广天长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经验,抓好明光市第二批试点。持续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推进承包地有序规模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新增家庭农场1000家。

    八、强化组织领导

    26.提高政治站位。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从政治上抓“三农”工作。要建设过硬干部队伍,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前瞻思考、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常态化对标学习沪苏浙,不断提高发现、分析、解决“三农”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

    27.强化统筹协调。市、县两级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要牵头抓总,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作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市委农办将对年度重点工作每月一通报、每季一调度、每半年一讲评。

    28.坚持依法行政。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扎实推进农业法治建设,深化农业综合执法改革,坚持依法行政;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抓好系统内部安全稳定,要落实“三个必须”安全责任,突出抓好农机、渔业等农业领域安全监管,为全市“三农”工作创造安全稳定环境。

    29.改进工作作风。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双招双引”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强化作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把为农民而建、为农民而兴作为出发点,农民期盼干的抓紧干,农民愿意干的带着干;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