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向社会征求市委一号文件修改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03-13 16:12
    【字体:打印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全市2020年“三农”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市委农办起草了《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现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待大家踊跃参与,积极建言献策。并于318日下班前反馈市委农办秘书科,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联系人:张勇,联系电话:3033571   3038384(传真)   13955015299,电子邮箱:czswnbmsk@126.com

    附件:《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中共滁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313

    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

    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弘扬小岗精神,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强基础、补短板、稳发展、保小康,充分发挥农业的“基本盘”和“压舱石”作用,奋力夺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聚力硬任务,全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1.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确保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剩余355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立足根本,狠抓产业扶贫,扎实推进四带一自”“三有一网点位扶贫模式、一自三合扶贫小额信贷模式、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对特殊贫困群体,要落实落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2.保持持续稳定的攻坚态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深入实施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强化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末梢落实,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确保与脱贫攻坚收官的工作需求相匹配。稳定扶贫工作队伍,强化基层帮扶力量。

    3.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深入排查影响脱贫攻坚硬任务完成的问题,做到分类解决、整改到位。统筹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省考核等各类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做到一体推进、一体解决。研究制定防范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加强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的动态监测、动态管理,切实做好帮扶工作。

    4.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全面做好脱贫攻坚普查工作。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滁州脱贫攻坚实践成果。研究制定收官之年的宣传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扶贫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实施方案。

    二、聚力补短板,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基础

    5.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年内建成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863公里,基本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支持村内道路建设和改造。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140个。推进光纤网络和4G网络向自然村延伸。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应由政府承担的管护费用应纳入政府预算。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完成“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推进乡村建设审批“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

    6.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编制实施新一轮农村供水规划,加快农村小水厂兼并整合,完善区域供水规模化,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完善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机制。完成“千吨万人”水厂饮用水水源调查和保护区划定工作,做好水质监测。

    7.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完善长效机制,一体推进“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强化问题整改,推广“集中采购+群众自建+建后奖补”运作模式,高质量完成改新建3.04万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扎实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以上。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所有乡镇政府驻地和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并正常运行,稳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推广明光“陆郢模式”,全面提升“五清一改” 村庄清洁行动成效。聚焦“五化”利用,确保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0%以上、90%以上,推进定远县秸秆利用现代环保产业园建设。加强源头控制,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8.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乡村教育事业,建成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53所,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实施乡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定向培养计划,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职称、住房等待遇。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确保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

    9.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基层医疗机构“智医助理”、中心药房建设、乡村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确保每个行政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医生。落实“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机制,盘活用好基层卫生机构现有编制。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做好新冠肺炎等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控。将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

    10.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推进“一站式服务”。完善低保对象认定办法,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构建农村养老服务网络,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各乡镇建成35个村级养老服务站。

    11.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开展“送戏进万村”、放映农村公益电影等活动。新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7个,确保覆盖率达95%。推进农村应急广播建设,确保50%的县(市、区)建成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乡村文物保护员、图书管理员、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强化农村非遗传承,重点支持传承凤阳花鼓、洪山戏、凤阳和全椒民歌。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建筑、古树名木。

    12.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完成2019年度104万亩农田水利建设任务(高标准农田49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55万亩),开工建设2020年度113万亩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完成女山湖大型灌区和官沟水库灌区等8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年度建设任务,加快灾后水利薄弱环节治理。开工建设10个以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定远区域性产地仓储冷链物流项目。

    13.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坚持示范引领,重点推进小岗、黄圩、金牛湖、龙岗、兴茂、大墅、汊涧、炉桥、舜山、涧溪“十大示范村镇”建设,确保建成50个省级中心村,创建4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重点示范村。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抓好林业增绿增效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完成人工造林13.5万亩,创建1个省级森林城市、6个省级森林城镇、35个省级森林村庄;全面完成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长江流域滁河水域禁捕工作。

    三、聚力抓提升,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14.狠抓产能提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责任制,打造320万亩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抓好小麦赤霉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防治,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250万亩、总产达450万吨以上,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大力恢复生猪产能,落实环保、用地等政策,确保2020年度全市生猪产能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重点推进天邦集团500万头生猪养殖加工项目;稳定发展绿色草食牧业、家禽和水产产业,推广“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物流、冰鲜上市”,补齐家禽产业短腿,养殖大县确保新(扩)建1家日屠宰万羽以上规模集中屠宰场。

    15.狠抓农产品加工提升。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全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滁州食品产业园要发挥“排头兵”作用,持续做大做强做精;依托工业园区,打造农产品加工“园中园”,重点支持天长汊涧、凤阳小岗、来安汊河、全椒襄河、南谯沙河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天长今麦郎争创30亿元、来安嘉吉争创20亿元企业,支持天长争创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天长国家级和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培育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16.狠抓特色产业提升。大力实施稻虾共作“双百工程”,确保年底面积达80万亩,虾稻加工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道地药材产业,确保滁菊、艾草、芡实、瓜蒌、葛根等种植面积30万亩,加强滁菊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支持天长芡实、全椒龙虾争创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发展特色杂粮,突出发展“五早”,重点在缺水易旱地区发展早玉米、早山芋、早花生、早蔬菜、早瓜果等作物100万亩;大力发展功能农业,县域确保建成1个以上示范基地,支持南谯创建连片万亩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园;大力培育品牌,组织参加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继续举办滁州龙虾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叫响“滁”字号农产品品牌,新增百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大力促进三产融合,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年接待人数超800万人次,争创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大力推广“电商+基地+农户”模式,扩大农村电商物流网络覆盖面,确保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45亿元。

    17.抓农民就业创业增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落实涉企减税降费等支持政策,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积极开发乡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促进农民就业。新建2个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创业补贴,落实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加强农民工欠薪排查和源头治理,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四、聚力增动能,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18.着力推进农村改革扩面。聚焦“一大一小一特色”,积极争取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适时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运行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有偿转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整合优化乡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职能等改革试点;高标准推进小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示范区;丰富文化内涵,促进“三产”融合,把小岗打造成现代农业特色小镇。支持天长市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积极争取县域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

    19.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三权分置”改革,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试点,推动承包地有序规模流转,促进适度规模产业化经营。推进全市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房地一体调查登记,基本完成确权颁证任务,进一步强化管理,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积极争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增添农村发展新动能。

    20.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工作“回头看”,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协同,促进改革目标、政策、效果集成。巩固农村“三变”改革成果,实现“三变”改革行政村全覆盖。创新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脱贫和共同致富,集体经济强村比重总体达到10%

    21.统筹推进其他改革。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事托管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综合医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积极推进供销社、国有林场、国有农(牧、渔、种)场改革。推进定远县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创建。

    五、聚力促“三治”,不断加强农村基层治理

    22.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建一抓双促工程,持续开展党建引领助振兴,村企联建促脱贫行动。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两委”成员县级联审常态化机制和第一书记派驻长效工作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的领导作用。严格村党组织书记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扩大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试点。

    23.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统筹谋划,落实领导责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乡镇要建立健全统一管理服务平台,整合优化乡镇农业农村服务机构和职能,充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宅基地管理、集体资产管理、民生保障、社会服务等工作力量,探索建立适应推动乡村振兴新需求的新型乡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机构。行政村要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县、村级一站式服务大厅全覆盖,继续推进天长市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试点工作。推进乡村治理建设试点,开展省、市级示范村镇创建。

    2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载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到50%以上。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以县为单位,切实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25.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方式,加强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农村宅基地、农民工工资、环境污染等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出台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重大决策应开展风险评估。纵深推进农村地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垄断农村资源、非法侵占农村集体资产和扶贫惠农资金、插手基础设施建设、侵犯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长效机制。深化基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大农村基层巡察工作力度,实现政治巡察村居全覆盖。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制止非法宗教活动,防范邪教向农村渗透。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深化农村社区警务和“一村一警”包村联系,提升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农村地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专项整治,加强农资产品专项执法。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排查整治农村各类安全隐患,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六、聚力强领导,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26.压实组织领导责任。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县委书记主要精力抓“三农”工作要求;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建立领导包保联系制度;加强党委农村工作机构建设,确保编制、人员到位,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分解落实各部门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坚持实事求是,出实招、求实绩,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7.加强人才保障。落实农业农村“四个优先”发展方针,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优先使用“三农”干部,提高农村干部待遇、改善工作条件。鼓励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创新创业。城市中小学教师、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原则上要有1年以上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研究落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

    28.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农业科技攻关,立足分水岭区域资源和特质,深入开展“稻虾共作”产业体系、稻麦油以及百蕊草等道地药材新特品种研究,积极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推广。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适应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实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服务行动,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充实县、镇、村防疫员队伍。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选派25-30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激活科技资源。

    29.建立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加大“三农”财政投入力度,适应新任务新要求,调整优化预算,确保财政投入与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相适应。在一般债券支出中安排一定规模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扩大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按规定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维修养护进行补助。探索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开展农机作业补贴试点,推进统防统治。完善信用评级等服务,加强涉农金融创新,稳妥拓宽“三农”抵质押物范围,探索开展农业生产设施(机具)、存货、大额订单、股权抵(质)押等业务,引导金融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加强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做大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担保业务。理顺担保服务体系,发挥乡镇农经机构职能作用,促进“劝耕贷”提质、放量、增效。

    30.强化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防止基本农田“非农化”。将农业种植养殖配建的保鲜冷藏、晾晒存贮、农机库房、分拣包装、废弃物处理、管理看护房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支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自有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改造建设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

    31.加强考核激励。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重点任务列入党政“一把手”工程,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相关重点工作和指标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县域经济绩效考核和民生工程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并加强日常工作和效能督查调度。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三农”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作为市委巡察监督的重要内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